產品介紹
制袋要求
杏鮑菇的順季生產,多在11月至翌年3月份,而反季節栽培,則一般安排在6~9月份,較之常規,菌袋的生產應提前15天左右制作,原因:一是讓菌絲充分分解木屑等基質營養,二是令菌絲有充分的后熟時間。
前期處理
恒溫庫處理:恒溫庫清理衛生后,即可進行層架的設置和固定,一般可按架寬0.8~1米、層高45厘米左右、作業道1米左右進行設計,使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竹竿,綁扎緊實;然后使用百病去無蹤溶液對庫內地面、墻體以及層架進行地毯式噴灑,關閉庫門,2天后再用藥一次,以徹底殺滅庫內病原菌等,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。菌袋處理:配兌百病傻溶液,將菌袋投入藥液中浸過即可,以防菌袋表面的病原菌孢子進入庫房。
出菇管理
1溫差刺激:提前將庫內溫度調至8℃,菌袋進庫后,庫房溫度將升高至15℃左右,應即開機進行降溫至8℃左右,同時進行噴水增濕,提高相對空氣濕度至85%左右。當菌袋溫度(品溫)降至8℃后,停止降溫,繼續保濕;庫內溫度自然回升至20℃左右時,盡量保持該溫度(或略高)并持續5天左右,該階段可令菌絲恢復并加粗,以利于強化營養轉化,并順利進入生殖生長;此后可解開或剪掉多余袋口,保留5厘米高即可。
2通氣管理:杏鮑菇的冷庫生產,管理重點就是通氣管理,甚至可以說,通氣管理決定了栽培的成功與否。大面積出現原基后,應適當加大通氣量,一般應保持庫內二氧化碳濃度在0.05%左右,人進入庫房感覺稍有點“蘑菇料味”;從菇蕾分化期開始,隨著菇體的膨大生長,需氧量進一步增加,該階段庫內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0.03~0.05%,即跟室外空氣相差不大,人進入后感覺基本無異味,并一直保持到采收結束。
3溫度管理:原基出現,溫度應控制在15℃左右,使其長速稍快,2天后,調至10℃以下,但不低于8℃,維持3~5天時間,,使幼蕾在低溫條件下經過復壯性鍛煉;此后可適當調高至12℃,令幼菇得到較快的生長;若是市場貨源不緊張,此時應調到10℃以下,減緩長速,以求適時上市,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益。
4光照強度:該項管理相對簡單,自原基階段,可一直保持500勒克斯的散射光,一般在庫房內,按照每10平方米左右一只20瓦節能燈管的設置即可保證最大光照;層架低于2米時,按10平方米一只進行“梅花式”安裝,層架高于2.5米時,應分為兩層交叉安裝。
5水分管理:水分的管理亦不同于常規生產,冷庫中的空氣相對濕度容易提高、易于保持,一般掌握在80~95%,便可滿足其子實體的需要,但不要過高。
6 適時采收:當整菇長度約10厘米左右,子實體菌蓋基本平展但中央稍凹、菌柄基部稍隆起但不松軟、尚未彈射孢子時,該成熟度已達八分,可以及時采收,如果要經過長途運輸或者需要暫時冷藏后才能進入市場,可適當提前采收。采收后,即時進入1~3℃條件下進行分級、預冷后進行包裝或暫時儲存。采收時,每個菌袋應一次性采完,并及時清理料面,適當補水后使菌袋進入休養生機階段,以利于下潮菇的發生。